家庭肩负着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下)

家庭肩负着教育孩子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任(下)

 

襄阳市第四中学关工委副主任  韩锐

(三)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

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就是帮助孩子今后在复杂的竞争社会里安身立命。现在,中国家庭的教养方式出了问题,不少家庭溺爱孩子过度,正如我国“赏识教育”理论倡导者周弘老师所说:“中国孩子受的是物质的溺爱,精神上的挫折教育。”在无原则的溺爱中长大的孩子,内心自私,唯我独尊,内心无爱,虚荣嫉妒等等,这种溺爱教养的方式必然伤及孩子的未来。所以,培养孩子的诚信意识,首先要改变不良的教养方式,让孩子从小生活在正能量的家庭氛围之中。

1、纠正杜绝坏毛病

从“岁寒之友”的品性到“高山流水”的友谊,中国传统历来注重人的节操信义。如果孩子从小沾染一身坏毛病,长大就会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甚至成为反社会的人。以下坏毛病必须从小纠正杜绝:

⑴埋怨。遇事就怨天尤人,不从主观上寻找原因,也不积极地解决问题,总是有理由地发泄。⑵懒散。学习、生活无目标,懒惰散漫,缺乏自律意识,缺少行动意识,做事迟缓,没有效率。⑶妄语。习惯说三道四,热衷窥探别人隐私,习惯于吹牛说大话,炫耀表现,让人反感。⑷马虎。待人处事大大咧咧,不拘小节,做事缺少计划,随心所欲,失误不断,让人不放心。⑸刻薄。与人相处,总是话不投机,总是不满挑剔,嘴不饶人,从不表扬赞美他人。不宽容,不友善,很难有朋友。⑹刻板。生活过于循规蹈矩,缺少热情,缺少自信,怯于和人交往沟通,沉溺在封闭的内心世界里。⑺自负。自以为是,虚荣自私,看不起人人,又担心他人超越自己,希望别人欣赏、崇拜,围着他转。⑻双面。“双面”表现,言行不一,口是心非,投机取巧,让人敬而远之。⑼借口。遇到棘手之事或做错了事情就推卸责任,习惯说谎掩饰,与人交往缺少真诚。 以上这些坏毛病不纠正,就会影响孩子诚信品德的形成,父母不能掉以轻心。

2、学会微笑和赞美

让孩子学会微笑能够使其永远受人欢迎。一个人的面部表情,比穿着更重要。笑容能照亮所有看到他的人,给人以温暖。微笑所表示的是:我很高兴见到你,这很容易就拉近了与人的距离。

微笑是一种品质,它与心情有关。内心阳光、宽容无私的人会自然微笑。所以,培养孩子学会微笑的方法是:给孩子一个安全、放松的家庭环境,给孩子做良好的示范,教孩子设身处地感知别人的情绪,习惯与人分享,善于原谅他人的过失……

培养孩子赞美他人的习惯也很重要。著名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过:“称赞对温暖人类的灵魂而言,就像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但是我们大多数的人,只敏于躲避别人的冷言冷语,而自己却吝啬于把赞许的温暖阳光给予别人。”每个人的内心都渴望别人的赞美。告诉孩子,用赞美别人代替挑剔别人的过失,你会发现这是“互惠”的,双方都会感到快乐。做为父母,把赞美孩子当作习惯,你会发现孩子不仅“日新月异”,进步显著,而且他(她)也学会了赞美父母和他人。

3、学会与人沟通

每个社会人都必须与各种各样的人交流、合作,这就是常说的“为人处世”。中国的古铜钱给了我们极好的启示——内方外圆。“方”是做人之本,“圆”是处世之道。“内方外圆”的交往是职场人士获得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每个孩子将来都会成为社会人,都会在职场打拼,所以,培养孩子与人交往沟通的能力很重要。

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是互补的关系,每个人都有值得骄傲让别人学习的特质,都有“启发”别人或被别人“启发”的作用,所以,与人沟通不能盲目自卑或自负。

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平等的,应该相互尊重、信任和理解。如果受到轻视和伤害,就应该中断交往。

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学会倾听,换位思考,感同身受,做他人情绪的安抚者或激励者。

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真诚,诚恳待人,诚实守信,遵守承诺,做到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求索取与回报。

告诉孩子,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还要注意肢体语言,表情、手势、语调、坐姿都会影响沟通的情绪和质量。

(四)家庭教育如何培养孩子的友善行为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友善体现的是关系的和睦,心存善意,真情相助。一个人的善良之心和友善之举来源于感恩之心、大爱情怀和阳光心态。在当今浮躁、粗俗、物欲、冷漠的“时代病”影响之下,家庭教育必须重视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大爱情怀和阳光心态。

1、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感恩教育在于告知。父母要告知孩子生命的意义,明确活着就是为了感恩。感谢生命的成长有父母的辛勤养育,有他人的热心相助,有自身的蓬勃欲望,有生命的代代相传。因此,必须珍爱自己的生命,并且在有限的生命成长中经历风雨磨难,让生命变得有力量,用有力量的生命去创造奇迹,感受生命的色彩斑斓。

感恩教育在于体验。感恩在心,友善在行。在孩子的生命成长过程中,父母要精心设计孩子必需的“体验”。比如,让孩子有吃苦的体验——在孩子幼年时就要让其参加某项体能训练,培养意志力和坚持精神。人只有忍受过体力之苦,才会承受生活之难,只有吃过苦,才会珍惜甜。让孩子有责任的体验——从小培养孩子家庭主人公意识,学会动手照顾自己,不让父母包办生活;学会疼惜父母,主动分担家务劳动;学会“参政议政”,为家庭大事小事出谋划策等等。有了家庭责任感,孩子就会有梦想,有方向,有善举,就会为自己负责,为父母负责,为社会负责。

感恩教育在于示范。父母是孩子成长的“镜子”,孩子会模仿父母的言行举止:你孝敬父母,孩子就会知道感恩;你对父母态度不好,孩子就会对你出言不逊;你热心助人,孩子就会心存善意;你对他人漠不关心,孩子就会对同学冷漠自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力和浸透力不可忽视。

一位哲人说过:“一个知道感恩的民族,才是一个有希望的民族。”那么,培养知道感恩的孩子,就是在为民族做伟大的贡献。

2、培养孩子的大爱情怀

中国有句古话——上善若水,大爱无疆。“上善若水”是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说的,意思是最善者的品行,如同水一样,可以滋养造福万物,却不与万物争任何东西。“大爱无疆”是指博大的爱是没有界限、广阔无边的。我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倡导“博爱”、“天下为公”。人有了大爱情怀,就会心存爱心,友善待人,乐善好施。正如《爱的奉献》歌词所写:“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如何培养孩子的大爱情怀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教育孩子学会爱人。教育孩子爱父母、敬长辈、爱同学、敬邻居,尊老爱幼,爱留守儿童、残疾人,爱遭遇灾难的人等,心存爱心,才会与人友善,才会有善举。“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要让孩子传承发扬。

教育孩子学会助人。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的新年贺词中说:“宇宙浩瀚,星光灿烂。70多亿人共同生活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应该守望相助、同舟共济、共同发展。中国人民追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愿各国人民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我真诚希望,世界各国人民在实现自己的梦想过程中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努力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建设成为共同的美好家园”。这是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解放全人类的大爱情怀。助人为乐,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传统,帮助别人,自己快乐,送人玫瑰,手留余香。从小指导孩子关爱他人,乐于助人,从周围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到社会当雷锋式的志愿者,“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他(她)也会得到别人的热忱帮助,这对他们的一生都是有益的。

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大成先师孔子在《论语》中说过:“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也”,这句话的意思是严格要求自己,不苛责要求他人,就不会受到他人的怨恨,而达到团结友爱,和睦共处。古代哲人荀子说:“与人善言暖若锦帛,与人恶言深于矛戟”,通俗地讲,就是民间所说的“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伤心寒”。学会宽容,要看到别人的长处,取长补短,弥补自己的不足,就是原谅别人的过错和对自己的伤害,这样才能友善待人,广交诤友,这对孩子一生也是受益无穷的。

此外,还要教育孩子学会与他人团结协作共事,学会与他人分享成功失败、欢乐痛苦,这对培育友善的品质也是很重要的。

3、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

有专家指出,21世纪是“抑郁时代”,因为人类面临的心理压力是空前的。所以,家庭中的“快乐教育”至关重要。培养孩子快乐的特质和阳光的心态,不仅会让孩子成为心灵富有、精神明亮、能够在“抑郁时代”胜出的人,而且还会让孩子用豁达的眼光看待生活,用友善的行为帮助他人。

培养孩子的阳光心态应该渗透在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

告诉孩子要悦纳自己,发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特质,然后扬长避短,做最好的自己。

引导孩子懂得快乐的意义,懂得快乐与否来自于自己怎么看、怎么想、怎么做。痛苦是自找的,快乐也是自找的,但心理体验截然不同。

鼓励孩子大胆梦想憧憬,热情参与孩子实施梦想的每一步,绝不随意嘲讽打压。

训练孩子学会微笑,让微笑成为孩子的一种品质和能力,将孩子内心的真善美用微笑唤醒,用微笑体现。

陪同孩子一起读书、唱歌、疯闹和运动健身,让家庭充满快乐之声、放松之感、和谐之律,让孩子有安全感、温暖感和依恋之心。

帮助孩子笑对困难与挫折,和孩子一起分享成长的酸甜苦辣,和孩子一起写“光明日记”以及画“快乐脸谱”,留下成长中珍贵的自我提升的生命痕迹。

但“快乐教育”的前提至关重要:父母的内心应该是积极、热情、乐观的,否则对孩子不可能有快乐的影响。有人曾经说过:一个人死去的时候,若能把热情传给子女,他就给子女留下了无价的财产。那么,如果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就能以积极的生命状态点燃孩子的生命激情,那他就“死而无憾”了。

有感恩之心、大爱情怀和阳光心态的孩子走入社会,面临顺境,他们会爱心助人,与人分享;面临逆境,他们会勇敢拼搏,充满信心。正如心理学家分析的那样:乐于感恩的人更容易看到事物的积极层面,很少专注于消极层面,更容易积极主动变负能量为正能量,激励自己一路向前。

如今常有家长说,有苗不愁长。我们小时候父母也没有怎么管,我们不是成长得挺好吗?其实,在每个人的生命成长中都会留有父母教育的痕迹,只不过有的父母是言传,有的父母是身教,有的父母是既言传又身教。有的教育是正面的,有的教育是负面的。当我们回首成长历程,谁敢说自己的身上没有父母的教育痕迹?更何况现在的社会背景复杂,生存竞争激烈,父母给孩子的宠爱太多,孩子的耐挫力太差……这样的环境是需要父母和孩子共生、共享、携手共进的。如今流行一句话: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培养孩子就像种庄稼,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农民怎样对待庄稼,决定了庄稼的命运。父母之于孩子,就是这种关系。

所以,面对孩子,父母应该有良好的示范,孩子是看着父母的“背影”长大的,他(她)会观察平日生活中父母的言行举止,然后“复制”。父母是否诚信、正直、宽容、友善、无私、豁达等等,这是人格品质的示范;父母是否爱国,对工作是否敬业,恪尽职守,对家庭是否担当,对婚姻是否负责,对挫折是否坚强,对规则是否遵守,对自身是否约束等等,这是工作生活态度的示范;父母是否有读书的习惯,思考的习惯,反省的习惯,创新的习惯等等,这是学习精神的示范……具有示范意识的父母,才能在言传身教中成为孩子心中的“权威”。前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说过:“父母对自己的要求,父母对自己家庭的尊敬,父母自己一举一动的检点——这是首要的和最基本的教育方法。”

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为孩子营造健康的家庭“心理场”,因为全部的家庭生活都是在一定的家庭“心理场”中展开的。家庭教育、孩子的成长乃至整个家庭的幸福与否,都与家庭“心理场”有很大的关系。理想的家庭“心理场”就是家庭成员共享欢乐,分担忧愁;彼此满意、信任、欣赏、尊重,大家处在和谐、温暖、融洽、安全的气氛之中。在这样的家庭“心理场”中成长的孩子,他们也会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会遇到成长的种种烦恼,但是,他们阳光、健康、积极、乐观,面对困难和挫折,他们会自信勇敢地承担、解决或转化,他们会永远“仰望星空”,热爱生活,在自己人生的马拉松竞赛中演绎奔跑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