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的力量:“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阅读的力量:“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

朱永新

今天的讲题《阅读的力量》,来自一副我比较喜欢的翁同龢写的对联:“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这也就是说,读书是天底下最好的事。我们这几年一直在推广“新教育实验”,在我最近出版的《新教育阅读观》中,讲了五个最重要的观点,也就是说从五个不同方面阐述了“阅读的力量”:

1)就个体而言,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2)就民族而言,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3)就学校教育而言,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4)就城市而言,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一个美丽的精神家园;

5)就阅读的方式而言,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和共同愿景。

曾有媒体来采访我,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怎么实现?我回答说:“要实现中国梦,阅读是十分重要的途径,如果一个民族没有共同理想、共同价值和共同的语言,这个民族是不可能有力量的,这个民族的梦想也不可能实现。”所以,共同阅读、共同写作、共同生活是拥有共同理想、共同价值最重要的路径。接下来,我就从这五个方面来阐述阅读所拥有的“力量”有哪些。

1、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这句话经常被引用,并且已经写入《国家阅读宣言》。在大部分情况下,我们不太关注自己的精神是怎样成长的,实际上,个人的精神成长是人类精神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在个体精神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要重复祖先曾经经历的过程,这个重复就是通过阅读来实现。比如,我们的身体是在遗传基因的基础上,通过日常的生活、食物来促成我们躯体的成长。具体的身体成长可以看得见,可是精神的成长却是看不见的。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东西,我们的精神也在一点一点地充盈起来。       

人类几千年的文明,都融入到了那些最伟大的著作中。作为来到世上的一个人,如何让人类创造的这些精神变成我们每个人的一部分,这是个体精神发育中很重要的问题。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就在那些最伟大的书里。而那些伟大的书籍在图书馆里、书房中。不要认为那就是你的,它们躺在那里的时候就是一堆废纸,只有捧书阅读,和它们对话时才会变成你所拥有的东西。所以,图书通过阅读才变成真正意义上的书。书如果不被阅读是没有意义的,书籍的生命是被阅读吻醒的和激活的。费尔巴哈说:“人是他自己食物的产物。”从身体发育来看,吃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从精神发育来看,很大程度上人的精神世界由他阅读的图书塑造,读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每个人的精神境界和他读的书有关,读物的结构塑造了人的精神。所以,阅读对个人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许多伟大的作家也都这样认为,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歌德说:“读一些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雨果说:“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阅读是改造灵魂的养料。”牛顿也说:“我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这些都是从阅读对个人的价值来谈的。

无论在知识社会,还是在信息社会,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最重要的来源。阅读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了我们处理信息能力的高低,阅读能力是我们处理生活、社会各种信息很重要的能力,这个能力的养成和我们阅读能力有非常直接的关系。联合国组织曾经对阅读能力和个人就业能力、个人的社会竞争能力做过一次调查,研究发现同样的学历,阅读能力强的人担任白领的概率要高得多。阅读能力比学历更能准确地预测个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在一个真正重视学力的社会里,学力比学历更为重要,学力更能反映一个人的潜力,更能预测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在有海量信息的网络社会,若一个人不具备阅读能力,将来不会走得长远。因为完全被碎片化信息裹挟,自己根本不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这些信息对你意味着什么,有什么样的价值和意义。所以,在网络社会,阅读能力同样重要。之前我们讲过身体的成长和精神的成长,我们的身体更多的和遗传有关,但人的精神和遗传相去甚远。人的智慧和思想是不能遗传的,每代人都必须要重新开始学习。人类既伟大又无奈,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人类有文字,并具有阅读能力。世界上所有的物种中,唯一能阅读的就是人类。人类因为能够阅读,所以能把几千年的文明传承下来。同时,和不同时代的人进行对话,会达到那些时代的精神高度。所以,精神的成长相当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阅读,没有阅读就没有个人心灵的成长。

  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和厚度;阅读不能改变个人的长相,却能改变人生的气象和品质。外在的相貌、物质的构成以及遗产无法改变,但人的精神可以通过阅读而蓬勃葱荣、气象万千。有人说,读书固然重要,但是实践更重要。人的许多经验和知识来源于实践,但王立群先生讲过一段很中肯的话:“一个人知识的建构,从直接经验中获得的不到20%,而通过阅读获得的间接知识是在80% 以上。”虽然实践很重要,但是凡事都通过实践来获得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最主要的经验的来源是通过阅读来获得的。阅读不仅能增长知识、获得经验,而且对心灵的宁静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是防止我们心里失衡、情绪失控、产生心里动荡和封闭的最有效的手段。北京大学王余光教授曾讲过:“读书的时候,我们的心灵会变得更加辽阔和宽广,坚韧而顽强,也使我们获得温馨、宁静的内心世界以对抗外部世界的喧哗和浮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是自古以来知识分子追求的境界。每个人看同样的风景有不同的理解,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的经验和个人的阅读。人生来到世上是为了看风景,一种风景是自然的风景,一种是精神的风景。自然的风景我们通过行万里路来获得,精神的风景我们通过读万卷书来感受。腿不能到达的地方,眼睛可以到达。我们一生能去的地方是很有限的,但通过阅读能去无数的地方。精神的风景是没有边境的,人生真正的财富是精神的财富。

  现在许多人问:“网络阅读是不是也是阅读?”“纸质图书将来会不会消失,人们将在网络上读书?”毫无疑问,网络阅读因其便捷越来越普及。但是“读书”和“读屏”是不一样的,现代社会“三屏”在和我们争夺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三屏”指手机屏、电脑屏和电视屏,它们对阅读产生很大的冲击。现在的公共场所,大部分人用手机来消遣闲暇,读书人越来越少。但经研究发现,读书的频率比读屏要慢得多,屏幕的光、色彩设计的变幻对眼球颤动的影响很大,阅读的平均翻页频率也低于换屏。光、色彩的丰富容易造成眼睛疲劳,会诱发很多选择性的行为。当面对海量信息,人心很难沉静下来。在“新教育实验”中,我们不提倡让孩子过早地接触屏幕。因为光、色彩的变化,孩子很难真正的宁静下来,注意力很难集中,但是集中的注意力,宁静的心态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很大的。所以,在学前和小学阶段,我们更主张父母亲陪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

  阅读对个体是十分重要的,通过阅读我们不一定能实现人生的梦想,但一定可以帮助我们更接近我们的人生梦想。

2、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水平

阅读不是个体行为,因为通过个体的阅读就构成了一个民族的阅读。一个国家的力量,是取决于物质力量还是精神力量?这个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从我国近代发展的历程可知,仅仅凭借人口的数量是不够的,没有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是走不远的。中国在由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的时期,全民阅读无疑是最廉价、最有效的方式。最有效的佐证就是犹太人的例子,犹太人在全世界范围内也不过三千万人左右,但是这个民族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可谓巨大,有马克思、爱因斯坦、弗洛伊德、萨缪尔森等。那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企业家里面几乎都有犹太人的身影。迄今为止,马克思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西方有一门“幽灵学”的学科来专门研究马克思。西方人认为马克思就是一个幽灵,人类所有的问题都绕不过他,他改变了我们对人类社会的看法。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是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改变了我们对物理世界的认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提出自我、超我、本我三者之间的斗争造成人格的变化,颠覆了人类传统的自我认识。

犹太人占美国人口总数的2%3%,但是他们在美国的影响力非常大。从1901年到2001 年间,680 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犹太人有128 位,占了总数的19.84%。在美国最有影响的文化名人里,犹太人所占比重也很大。大学教授占1/3,名人占1/2,律师占1/4,戏曲家、文学家占的比重更大。

犹太民族又被称为“书的民族”。许多研究认为,犹太人的成就与他们视书如命、崇尚读书息息相关。犹太人家里可以没有高档家具,却不能没有书橱。犹太人对书的态度,差不多视如宗教。所以,阅读看似个体行为,但是一个国家竞争力最重要的精神力。

“国际阅读学会”曾作过一个报告称,阅读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把4 23 日作为“世界读书日”,是因为“国际阅读学会”对全世界的国家综合国力进行比较研究,发现阅读能力直接影响到国家的竞争能力。《朗读手册》是值得各位家长读的,书中介绍了给孩子读书的意义,以及怎样给孩子读书。其中有一句话:“读书是消除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如果我们不通过阅读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它们就会毁灭我们。这句话把阅读的力量讲得十分透彻。对一个民族,特别是文化的保护、保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中讲到:“文化有两种消亡方式,第一种方式就是奥威尔的预言,文化的消亡,是书被禁读,公理被隐瞒,文化被亵渎。第二种方式是赫胥黎的预言,他说文化的消亡是无人想读书,无人想知道真理,文化成为滑稽戏。目前来说,第二种预言可能言中。”

每一个民族、每一个时代精神的精华,人类最美好的创造都汇集于名著之中,其中的一部分经过历史的筛选,就成了民族与人类的“经典”。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就是通过各类学科的名著、经典的阅读,而代代相传的。在声讯和光影将逐渐取代语言文字,网络文化盛行的今天,经典阅读的价值日益体现无可替代的价值。民进中央原主席许嘉璐先生曾讲过:“一方面我们要发展,不发展中华民族无以立足;另一方面发展太快又带来很多问题,现在我们的灵魂跟不上我们的步伐,精神的成长跟不上经济的成长。怎么办?我们需要沉静,要从浮躁、浮夸、浮肿中落到地面上来。第一是好学,要多读书。第二要深思,只有深思才能产生智慧。深思就要反思传统,从祖先的智慧中汲取营养。我们要从中华文化中汲取智慧,把古人的智慧拿来创造出适合今天、适合未来的‘智’。这就需要我们读书。我相信通过读书,中国会再次产生出像孔子、老子一样的大思想家,贡献出社会发展和人类前进所需要的智慧。”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们的阅读存在危机。通过2008 年各国年人均读书量可以看出,犹太人是读书最多的民族,他们的年阅读量是65 本书,中国2012 年的年阅读量是5.14 本书,我们读书较犹太人少这么多,其民族的精神力量从何而来? 中国人的读书信仰在今天面临着被破坏甚至是消失的危险:一是对读书持怀疑态度,觉得读书无用。二是读书的人中,真正有阅读信仰、相信阅读价值、愿意读经典的人越来越少。过去,读书是一件很神圣的事。读书人几乎是有修养的人的代名词。有阅读能力的人越来越多,而有阅读信仰的人越来越少。阅读信仰的缺失必然导致精神信仰的缺失。温家宝总理曾经说过:“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世界上其他国家对阅读的态度如何?在美国,1987 年,里根总统就签署法律,规定当年为美国“读书年”。美国图书馆学会在2000 5 月推出“从出生就阅读”(Born to Read)计划,鼓励父母教养出热爱阅读的小孩,根据国际惯例,孩子一出生就应该为他的阅读做准备。克林顿时代,美国政府掀起一场“阅读挑战行动”,克林顿总统亲自作了“美国阅读挑战行动报告”,在《为美国的教育,行动起来!》的演说中,他提出了教育发展的三大目标和应遵循的十大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开展阅读运动。2001 年初,布什政府发布了《不让一个孩子落后》(No Child Left  Behind Act)的教育改革议案,其中指出,美国存在两个民族:一个能阅读,另一个不能。该法案中关于阅读改革的力度之大令全球瞩目,仅仅2001 年就为“阅读领先”行动投资了9 亿美元。美国总统历来就有在中小学陪孩子读书的传统。20092 月,刚上任不久的奥巴马总统与妻子米歇尔来到首都华盛顿一所小学。一起为孩子们朗读介绍美国登月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的儿童读物片断,与全班师生合影、握手、拥抱,还送上满满两个牛皮纸袋的书。奥巴马还专门写了一本儿童图书,介绍美国历史上的英雄。在新加坡,明确提出了Thinking SchoolsLearning Nation(思考型学校,学习型国家)的口号。从2001 11 月开始,新加坡婴儿出生时,医院的护士叮嘱产妇的事项中,竟然有“如何读书给婴儿听”一项。这就是新加坡政府提出“天生读书种,读书天伦乐”Born to ReadRead to Bond)。在日本,1999 8月,日本参众两院就通过决议把2000 年定为“学生读书年”。2001 11 月,日本制定了《关于推进中小学生读书活动的法律》,指定每年的4 23 日为日本儿童阅读日,政府更是投入650 亿日元,敦促各级学校、社会和地方政府加紧脚步,改善下一代的读书环境。日本皇室的新年诗歌阅读会已经有1000 多年的历史。在英国,1992 年由慈善机构“图书信托基金会”等发起了“阅读起跑线”计划(Bookstart)。2004 年英国政府设立“确保开始中心”(sure start unit)支持这个项目。免费为每个儿童提供价值60 英镑的资料。有0-12 个月的“婴儿包”,1.5-2.5 岁的“高级包”,和3-4 岁的“百宝箱”等,里面主要是关于阅读的资料,教导孩子应该读什么,怎么读。这项计划也为其他国家效仿。1998 9 月到1999 8 月是英国阅读年,教育部长布朗奇宣示要借着阅读年的推动,改变英国人对于阅读的态度,重拾阅读的乐趣,“打造一个举国皆是读书人的国度(Build a Nation of Readers)”。

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各个国家都把阅读作为国家重要的战略。

3、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

阅读和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而今,在基础教育追求“应试”的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学校不再重视阅读,尤其是读书。真正的读书被边缘化了,大部分学生没有享受到读书尤其是读好书带给他们的快乐,反而过早地轻视书本,产生厌恶阅读的恶劣情绪。就这样,许多原本可能好学乐读的孩子,还没有得到真正的阅读滋养,就过早地步入了复杂而迷离的社会,于是,善良的天性很容易被扭曲了。

乌克兰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讲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这是他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阅读对孩子的成长、学校教育的意义十分重要,学校教育对人一生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难以估计。我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童年的秘密我们远远没有发现,童书的价值我们远远没有认识。”

在心理学上,人的大脑是一个“黑匣子”。实际上,童年也是一个“黑匣子”,它对人生的意义怎么样,我们并不十分清楚。童年的阅读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到底具有多大价值,我们仍然没有发现。但可以肯定的是,如果在基础教育阶段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兴趣和能力,此后想再养成阅读的习惯就会比较困难。有一句古话,“时过然后学,则勤苦而难成”。

人生有许多关键的时期,14 岁以前,是语言学习的最佳时期,小学一年级孩子具有很强的绘画能力,人的运动能力、艺术能力都有关键期。在关键期,对孩子的能力加以训练是十分重要的。阅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如此。

在培养孩子阅读习惯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相当于“母乳”,但学校教育,教科书、教辅书不可能替代儿童成长的精神食粮,一个只读教科书、教辅书的孩子,他的精神发育是不良的。所以,任何学校必须具备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是“教育大纲”,第二套就是“课外阅读书目”。一个教师,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的图书馆,必须要有一整套有着内在递进关系的,可供学生课外延伸阅读的好书单,因为一个人精神的成长,肯定得依赖于不断阅读适合其年龄的好书。但如今的图书市场,想“开卷”,却未必“有益”,书有好坏之分,不是所有的书都对孩子有意义,只有那些好书才是真正值得花时间开卷阅读的书。当代大学生阅读量偏少,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文化问题。据复旦大学调查:大学生阅读本专业经典著作的,只有15.2%;阅读人文社会科学经典著作的,仅有22 .8%;阅读专业期刊的,只有9 .3%;阅读外文文献的,只有5.2%。这个数据比较客观,并且实际情况来说可能会更低。

我们也曾调查过大学生在学校图书馆借阅图书的情况,那些真正最值得读的好书、名著和经典图书,所占借阅量的比重很低。大学生读书较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小学、中学阶段的“应试教育”习惯造成未养成读“课外书”的好习惯;第二,大学本科教育方式,基本是沿袭中小学的“填鸭式教学”,采用“满堂灌”的大课堂方式,以至于学生“堂上记笔记,考前背笔记,考后全忘记”。但在美国的大学教育,则采用先读相关书籍、再作交流评点的方式。在课前,教师会开列出一个长长的“阅读书目”,同学们分头读过后,先是在选课的学生之间一起讨论,然后老师再加入并作点评。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社会科学的系科专业,课堂教学都是建立在博览群书的基础上,而不是所谓的教材、讲义上。在美国读大学,文科生的平均每周阅读量至少是500 页面。

  我认为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引导和塑造。我们应该大力倡导学生要从多读好书起步,因为多读好书,他的审美情趣就会受到熏陶,知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因此,我们倡导从小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推出了“新教育儿童阶梯阅读”。

  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不同的时期,应有不同的阅读内容,不同的阅读方式。低年级(1-3 年级):倡导读写绘结合,用阅读图画书、讲故事,以图画表达与创造相结合的方式激发孩子的智力。中年级(3-4 年级):逐渐从绘画中淡出,加大文字阅读量,结合讲故事,增加整本书的主题探讨,开始引导阅读历史与传记作品。高年级(5 年级以上):班级共读 主题探讨,同时倡导自由阅读,自由思考,自由写作。增加自然科学主题的阅读,将阅读与儿童文学创作相结合。

  对于不同阅读习惯的孩子,我们有四种分类。第一,既不爱读教科书又不爱课外书,必然愚昧无知;第二,既爱教科书又爱课外书,必然发展潜力巨大;第三,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暴露自身缺陷和漏洞;第四,不爱教科书只爱课外书,虽然考试成绩不理想,但升学、就业受阻后,完全可能凭浓厚自学兴趣另谋出路。所以,教育,特别是读好书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精心挑选的书籍,含有人类最重要的价值,包含着和平、尊重、爱心、宽容、乐观、责任、合作、谦虚、诚实……为此,我们成立了“新阅读研究所”,并且已经推出了“中国幼儿基本阅读书目”和“中国小学基本阅读书目”。这些书营养丰富、结构全面,具有代表性。在基本阅读书目中,有30 种基础书目,70 种推荐书目,并且分低、中、高年级,便于书籍的购买。这些是奠定孩子阅读兴趣、阅读口味的重要书籍,可以培养孩子良性的阅读兴趣,辨识好书与劣书。多读好书,孩子的审美情趣自然会受到熏陶。

  4、一个书香充盈的城市才能成为美丽的精神家园

  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化是不可逆转的趋势,而那些田园牧歌似的生活环境将远离我们。但是,一座城市应该拥有自己的精神和品质。刘易斯·芒福德《城市发展:起源、演变和前进》中提出:“人类发展史上创造的两个工具:一个是文字,另一个就是城市。人类正是通过这两大工具,一步步提高自己,创造出了无限丰富而美丽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实现了人类社会的一次次飞跃。文字(阅读)和城市这两件人类史上极其重要的事,在很早以前就联系在了一 起。”

一个真正的家园,应该是一幅怎样的图景?从外观上,它可以千姿百态,从内在而言,却必然有着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唤起人们的归属感。这种精神力量从何而来?只能从人而来。因为,城市的美丽固然表现在它的建筑、规划和绿化上,但一座城市的真正的美,还在于这座城市里的人的品位和气质。城市是人的城市,是人的群体活动创造力的结果。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没有阅读的城市,是一个没有“人”的城市。阅读的过程,是人的社会意识、价值观念、文化素质等不断提升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赋予城市生命活力的过程,是城市发展的核心——人的发展过程,也是城市不断实现其本质,找回其存在意义的过程。我一直在呼吁要保留城市的书店,书店是一个城市的会客厅,是一个城市美丽的风景,是一个城市最重要的精神家园。那些世界上著名的城市往往和一批有名的书店联系在一起。近年来,受网络售书的冲击,造成越来越多的实体书店倒闭。当然书店本身的变革是大势所趋,但是我们也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来保护实体书店,如新书不允许打折、给实体书店免税、补贴等。因为书店多了,城市的品位就会慢慢地提升。例如在台湾,有许多通宵开放的书店,为一些不眠的人提供了好的去处。

城市也需要自己的节日,我们有了“世界读书日”。“世界读书日” 它的全称“世界图书与版权日”(World Book and Copyright Day)。实际上,很多国家还有自己的读书日。因此,我们倡导把9 28 日作为我们国家的读书日。9 28 日是孔子诞辰日,孔子奠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气质,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对自己国家这样的伟人没有纪念的日子。读书节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它是一种仪式,起唤醒阅读的作用。阅读节的价值就在于使人们在阅读风气日益淡薄的时刻,给人们敲响“起床的闹钟”,提醒人们是时候“清醒”了。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已有400 多个城市设立了城市读书节,一些城市读书节已经发展成为城市文化名片。阅读节像是一座“警钟”,但它更应该成为一桩盛大的庆典。每当阅读节来临的时候,可以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可以进行交流、分享,也可审视自己一年来的读书历程,父母亲也可陪着孩子读书等。阅读对一座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共读、共写、共同生活才能拥有共同语言、共同价值、共同愿景

无论是学校还是社会,都亟须重建共同的话语,共同的语言、共同的价值。同样,我们也需要以真诚的共同行动来创造共同的未来。我们首先需要拥有共同的历史、共同的英雄、共同的文化符号、共同的心灵密码。这就是说,我们亟须通过共读,通过对话和相互用文字交流(共写),来实现真正的共同生活。西方通过《圣经》形成了自身的价值体系,伊斯兰教是《可兰经》,中国几千年来靠的是《论语》,曾经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现在,我们没有民族共同的读物。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共同的阅读生活,很难真正的拥有共同的精神家园,形成共同的核心价值。共同的精神家园和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都必须建立在阅读的基础之上。

共读,是指一个班级、一个家庭、一所学校、一个社区、一个国家乃至于整个人类通过阅读继承共同的文化遗产,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从而能够共同生活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共写,是指同学之间,师生之间,亲子之间乃至于整个社会通过反复交互的书写,彼此理解,并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加深认同,体认存在的过程。而这些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的基础。

实际上,我们的社会面临着共同价值崩溃的风险。要避免这个危险,我们要有共同的阅读生活,要了解自己的历史,世界的文明,这些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形成。

  生活在不同的语言里,就是生活在不同世界里。共读一本书,就是创造并拥有共同的语言和密码。共读,就是和读同一本书的人真正生活在一起。我们许多的人看似生活在一起,实际却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我们要通过阅读来凝聚我们民族的力量,如果不能凝聚,再多的人也是一盘散沙。犹太民族为什么这么强大?因为犹太人有着强大的精神共同体,他们会毫不吝惜的帮助自己民族的人。

亲子之间的共同阅读十分重要,只有有了共同的阅读生活,父母和孩子之间才会真正的有共同的语言。亲子阅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成立了“新父母研究所”,以推广亲子阅读。目前已在30 多个城市建立“新教育萤火虫”工作站,惠及百万父母。

最后,我们分享狄金森的一首诗:“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马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 那样——把人带向远方/ 这条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类的灵魂。”所以,我们精神的充盈,是从阅读这条路开始的。我认为,全民阅读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基础,而阅读是追寻实现这一“中国梦”的必由之径。

(朱永新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副主席兼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个人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朱永新 人民论坛

    人民论坛杂志一直倡导建设“书香中国”,这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好事。我认为,通过全民阅读建设“书香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举措。这首先是因为,一个民族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离不开阅读,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建设更离不开阅读。

    从根本上来说,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竞争力不是取决于它的物质力量,而是取决于它的精神力量;而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力量,取决于它的阅读力量。正因为如此,世界很多国家把推进全民阅读、建设书香国家作为重要的国家战略。

    建设“书香中国”,个人该怎么办呢?我认为主要是多读书。在此我谈谈个人的读书体会,与大家共勉。

    南来北往的客人,让我养成一目十行的本领

    与许多农村的孩子一样,我的童年基本上没有什么阅读生活。虽然父亲是一个小镇的小学老师,教音乐和数学,但是家里似乎没有什么藏书。

    上小学以后,认识的字多了起来,我就开始找书读。记不清从几岁开始,我突然迷上了读书,而且一开始就与许多喜欢连环画的小伙伴不同,迷上的是厚厚的大书。那个时候,书非常稀少,又因为是在偏僻的乡村,找到的书大部分是没有封皮、没有结尾的书,但是我照样读得津津有味。虽然不知道书名,但是书中的情节还是强烈吸引着我。长大以后我才知道,那些书是《林海雪原》、《青春万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三国演义》、《水浒传》等等。

    由于我母亲在招待所工作,我们全家就住在招待所。南来北往的客人,经常会有一些随身携带的好书,我就缠着他们借给我阅读。因为这些客人往往第二天就要离开,我就逐渐养成了一目十行的本领,快速阅读这些得来不易的书籍,有时候几个小时就可以大概浏览一本书的内容。当然,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读书不求甚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