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线家书五、六

写在前面鲁迅先生曾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在肆虐的病毒面前,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责任重于泰山。我们看到的是84岁的钟南山院士、73岁的李兰娟院士逆行武汉的画面,身患渐冻症依然夜以继日战斗在抗疫一线的武汉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看到的是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张旃的《与夫书》,看到的是剪掉自己一头长发的河北护士肖思孟,看到的是脸上被防护面罩勒出深深印痕的军人刘丽,更看到的是一个又一个普通而又平凡的中国人。在我们襄阳四中的大家庭中,也有这样一群人,用自己的身躯,扛起万重大山,他们逆流而上、主动担当、奋发作为,全身心投入这场立体战“疫”,他们是父母、子女、伴侣,只因职责所在,他们放下儿女情长,带着亲人的挂念冲上前线,亲言万语,化作一句,你辛苦了,请一定平安!从今天起我们将推出“疫”线家书系列,“我爸爸(妈妈、家人)的战‘疫’故事”,以这种方式,向平凡而伟大的医者致敬!

我爸爸的“战疫”故事

高一(19)班  邱振宁

2020年伊始,荆楚大疫,古城襄阳开展“战疫”。我爸爸是2011年襄阳市首个考取并连续两年接受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培训的现场流行病学专业人员,号角声响,他义不容辞地冲锋到第一线,与襄阳市疾控中心的叔叔阿姨们一起进行着“战斗”。

   临床医生的职责是救治传染病人个体,减少每个病人伤害;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医师则是针对群体,发现传染来源,切断传播途径,防止传染病蔓延,减少群体受疾病的侵害,保护广大易感人群。这其中,有一个流行病学专家团队,他们像猎手一样,当疾病暴发或其他公共卫生威胁出现时,立即开展调查,查明原因,作出疫情研判,迅速实施控制措施。他们是疫情战场的侦察兵和参谋,国外称为“医学侦探(Disease Detectives)”、“传染病疫情情报部(Epidemic Intelligence Service)”。

襄阳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伊始,市疾控中心就接到市区定点收治医院的多名病例报告。一大早爸爸和同事们研究分析情况,安排部署各项工作,深入到市传染病院,换上战斗服——全套的防疫装备,进入隔离病区。他们不惧危险,不怕传染,对所有新冠病人面对面地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详细了解每名病例人员详细病史、环境暴露情况以及病人的活动轨迹等,指导医生如何采取病人标本,并立即送疾控中心P2实验室进行检测确认。

2.jpg

   他们跑遍市区所有定点收治医院,对所有报告的病例,无论是疑似还是确诊病例,全部进行流行病学调查。通过摸排蛛丝马迹、综合比对,抽丝剥茧般地追溯病毒传播路径,分析病例传染链条,推断传播方式,搜索和追踪密切接触者、确定疫点。他们还通过电话等方式询问病人和密切接触者的情况,找出潜藏深处的风险,指导消毒人员进行消毒,对密切接触者采取隔离控制措施,防止疫情进一步蔓延。通过流行病学调查,部分确诊患者的传染经历通过媒体进行了公布,对大众起到了很好的警示作用。

夜晚11点,市疾控中心的办公大楼依旧灯光闪烁。在市疾控中心疫情室,疫情管理叔叔紧盯电脑显示屏,细心地核查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系统。这是2003年SARS疫情后,中国建立的全球最大的传染病直报网络信息系统,所有疾控中心、医疗机构都可以随时访问中心数据库,上报传染病疫情,及时获得本地疫情信息。

夜晚12点是全国统一的疫情数据统计截止时点。爸爸和同事们立即下载和收集各个渠道报过来的当天0至24时最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发热门诊、实验室检测等资料。数以千万计的数据在普通人看来,就是一堆枯燥的数字,但通过爸爸和同事们深入细致地研究和挖掘,变成生动鲜活的专业图表,显现出其蕴含的疫情动态、防控进展、发展趋势等。随后,流行病学者、临床医学人员、检验人员、行政干部等立即开展疫情研判,制定下一步的控制措施。

3.jpg

为提高数据分析速度和效率,爸爸和同事们一起进行电脑软件编程,设计数据分析程序,让其它叔叔阿姨能够更快更准确地掌握各自领域的数据分析结果。由于责任的重大、工作的劳累,爸爸和同事们往往在吃饭时间才有所间息。盒饭虽然简陋,却是战斗的能量。但这个间息也是相对而言的,即使在吃饭,却也思考着下一步的安排和行动。

市疾控中心是全市最权威的传染病检测机构。回想起今年1月中旬疫情发生前,我曾经到那里参观了检验检测中心,到了病原微生物实验室进行了参观。正是这个实验室,在襄阳市最早开展了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也是检验人员坚辛和危险的工作,为这次疫情防控提供了技术支撑。

    唐代贾岛《剑客》中“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正是像爸爸一样疾控战士的现实写照。虽然他由于工作繁忙,没有顾及我的学习和生活,一个多月以来,爸爸吃住在办公室,打电话也是匆匆几句,但我没有抱怨,只有默默地祝福。在我心中,他是个称职的爸爸,希望他保重身体,希望我市“战疫”早日取得胜利,祝愿每个人都能够顺利渡过这个难关,健康幸福地生活,也希望自己长大后能够成为像他一样,成为一名守卫人民健康的战士。

理解

高一年级  董韫劼

万家灯火在黑夜里闪烁,异乡的人们在星河下思念家乡。未知的危险隐藏在暗影之下,还有未归者艰苦奋斗。

月亮啊,你能不能告诉我,我的母亲去了何方?

是那连绵的山边,清泉与鸟儿一起歌唱;还是高耸的楼房,白云的忧愁无处安放;亦或是更远的地方,有人在低声歌唱——这些都是我的幻想。

我当然知道她去了哪里,苍白的墙壁,还有喘息的病号,刺鼻的药水味充斥着整个病房。在那里我看到了她,我的母亲。身着防护服的医生,对着镜头笑。她身后,是乐观,是坚守。

5.jpg

起初我并不明白她为什么这么选择,只把这当成必须完成的工作。是的,这只是一项工作,一项无法回家的工作,一项时时与死亡抗争的工作。望着她的背影消失在走廊中,我一次又一次告诉自己;她去出差了,去了一个遥远的地方。这是她身为医生的职责,她是去履行这一职责的。

是的,在疫情蔓延的当下,老老实实待在家里才是安全的,可是为什么,我喜欢站在小区的门口看天边太阳从灿烂到消逝,余晖氤氲了半边云海,盼望着有个人能背光而来。温柔的怀抱使我沉溺其中,似乡下袅袅炊烟的慵懒,又似缕缕歌声的渺茫。可现在疫情打破了这一切,所剩的,只有缄默等待的学生,捧着手里的作业望着远方,

谁不厌恶这场疫情呢?但它也确实反映了人性的善良。随着在家时间的增加,我对这场“战争”的感悟也越来越深。之前一直以为的职责,其实不是每位医生都要承担的,只是,我的母亲,她背上行囊,身着战袍奔赴沙场。

可是,疑惑也随之而来——为什么不是相同专业的事,却还是要挺身而出呢?

至此,我终于发现,我所谓的等待就仅仅是等待,而不是思念。在等待中,我无意识回绝了有关她的所有消息。这一味自我安慰,带来的却是疏远与隔阂。

因此,我开始尝试接触有关她的消息,病房里大街上寝室旁,未知的世界是新奇的,就连疫情也一样。倾听她与病人之间的联系,有信任,有鼓励,亦或是时而的抱怨坚定的决心,都把我从温暖的家里带去那个充满欢笑的另一个家——没有唉声叹气没有宣泄情绪。我看到的,是一个团结的友善的“家庭”他们所面对的不是生离与死别,不是死亡的威胁,而是回归与重逢,是生还的希望。我还知道了很多进入病房前的遗属,元宵节工作后的畅谈,高龄老人的关心......我还知道了很多,与我曾经漫长而遥远的很多、很多。

4.jpg

过去在报道上看到过,那些记录着医护人员的生死搏斗的种种镜头,如今在我眼前重现。堆得厚厚的有关肺炎或感染病的书告诉我她的彻夜苦读,一套又一套防护服告诉我那双手的疲劳与艰辛,桌上简陋未拆封的包装盒告诉我她工作之重。可她从不跟我说这些,就像烟花不会向白云倾诉它飞天的努力,只是随一声炮响点亮夜空,绽放人间。

就像面临风暴仍不屈服高耸屹立的白桦,每一棵树都在用自己的力量与之抗争。每一个人都是渺小的,可人类又是伟大的。他不会轻易在对抗疫情时倒下,也不可能在困难前屈服。“一个人倒下去,就有千万人站起来。”正是这样的精神,面对疫情我们才不怕输,不服输,不认输。

在我心房之外的母亲敲开了这扇紧闭的门。

那份疑惑终于有了解答——医者仁心、悬壶济世这是我小时候问母亲为什么选择当医生时得到的答复。“我只希望尽我的一份力去帮助他人。”空铃幽响,回声不绝。或许,通过这次疫情,我终于能理解她了吧。

八方异域,山川同心。

届时待你凯旋归来,定要上前迎接,说一声:“您辛苦了!”

这或许是我对她的选择所给出最好的理解。

襄阳四中“疫”线家书“我爸爸(妈妈)战‘疫’故事”》系列将陆续跟大家见面!

来源:办公室、高一年级  策划、编辑:张德平 组稿:朱天斌  校对:吴寒劲 审核:刘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