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2021年度质量报告

一、学校情况

1.1学校概况

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创建于1986年,是襄阳市唯一的一所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的学校,1994年被原国家教委命名为首批"国家级重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2000年被国家教育部认定为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1996年至今连续六个周期(共24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013年被国家体育总局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15年被湖北省体育局认定为“湖北省(排球、游泳、赛艇)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单项基地”。2021年9月13日,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获评湖北省体育菁英培养基地A类。

学校位于襄城区运动路91号,襄阳古城之内,占地面积100亩,现学校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教学及实训场所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固定资产3000万元。为了整合教育资源,促进学校发展,2001年与原襄樊四中、二十二中、襄城东街小学合并成立新的襄阳四中,并保留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职能和牌子,实行体教结合、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隶属于襄阳市教育局,业务上接受襄阳市文化和旅游局(体育局)的指导,是具有在襄阳市招收体育特长生资格的公办特色学校。

1.2学生情况

学校中职开设有运动训练专业,2021年招生70人,当年毕业人数53人,毕业生通过参加全国普通高考和体育单招考试,进入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继续深造的学生数为35人。在籍学生156人,现有中职、义务教育阶段在训运动员350余人。开设田径、女子排球、男子排球、男子篮球、赛艇、皮划艇、柔道、摔跤、游泳、体操、跳水、举重、武术等13个训练项目。

1.3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45人,其中包括专任教练员15人,专任教师12人,专任教师全部为本科及以上学历,其中硕士学历1人,专任教师高级职称人数占教师总人数66%。

1.4设施设备

学校具有独立的、保障正常教学需求的多媒体教室8间,并接入互联网;学校拥有“八馆一场”:篮球馆、网球馆、体操馆、游泳馆、摔柔馆、乒乓球馆、武术馆、举重馆和塑胶田径场,另有一条100米直线风雨跑廊;学校建有图书室,现有图书5000余册,生均纸质图书14本;建有电脑教室1间,共有电脑40台,生均设备比为1:9。

二、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学校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严格办学,为国家培养和输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水平体育运动后备人才和合格的中等体育专业人才。学校坚持以德育为首、读训并重为宗旨,实施特色教育,切实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的教育思想。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完成文化课的学习任务的同时,专业技能优秀,身体素质一流。

   2.2在校体验

   学校作为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国家级重点中专、省级文明单位,对学生严格管理,有良好的校园文化。学校坚持读训并重,体教结合,灵活施教,努力培养竞技成绩突出、文化素质优良、品学兼优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才,在长期的专业化训练中,学生们能在刻苦训练的同时,做到训练、文化两不误,生活自理能力、意志品质得到了提高。

2.3学生资助工作

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学生资助工作,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中职学校免学费和国家助学金资金管理,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分管副校长和部门负责人、班主任为成员的学生资助工作评审小组,设有单独的资助办公室及专职人员。

学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文件执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助学金制度。并严格按上级文件的要求,本着“公开、透明”的原则,由学生根据资助条件,提出申请,递交《审批表》及相关材料,评审小组按照评审标准,认真评审,确定资助学生名单,并上报校长进行审核并最终确定享受国家助学金学生名单,同时以书面方式在校内公示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将评审结果上报上级资助部门。国家助学金发放以来,学校严格按照程序及时发放,确保奖励资助政策落实到位,不漏一人2021年我校共有18名学生享受助学金,105名学生享受免学费资助。

   2.4就业质量

   2021年,学校50名毕业生,其中考入高等院校和高职高专继续接受教育和深造的有35人,升学率70%,直接就业13人,就业率26%。

   2.5职业发展

  学校毕业生发展主要有四个方向:最好的一部分送入省级专业运动队;一部分考学进入体育类高校;一部分入伍当兵,剩余的就业步入社会。我校对此无追踪。

   三、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动态调整

   学校主要以运动训练专业为主。人才培养的方向始终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14号令《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设置标准》的要求为湖北省和国家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为目标,与上一年度比专业无增减。

   3.2教育教学改革

   文化课开设有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体育健康、运动生理、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

   目前,我校上述文化课程选用教材情况如下: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教材选用部编版;体育健康、运动生理、职业生涯规划教材选用高教版。

   3.3教师培养培训

   学校注重加强教师培训,每年组织参加市教育局举办的语文、数学、英语等科目的骨干教师培训和国家、省、市体育部门举办的各级教练员培训。

   3.4规范管理情况

   《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评估细则》是学校实施训练、教学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们在日常工作中将基地评估体系的要求贯彻到教育教学及学生常规管理工作之中,着力解决往年专家组反馈意见中所提出的问题。

   教学管理方面:近年来,学校不断规范和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在教学方面,采取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的形式,专门针对课堂教学和管理情况进行督导,全程做好教学研究及备、教、改、导、考各个环节的工作,认真开展常规管理工作,教学常规管理做到学期之初有计划、课堂教学有研讨、适量布置学生作业、考试之后有分析。   

   训练管理方面: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基地》认定办法的条目要求进行日常管理,从教练员职称学历、教练员培训、科研成果、训练计划的制定和执行、大纲考核、训练常规管理、人才库等方面着手,全方位逐步标准化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达标推进,给学校训练工作带来了生机,注入了活力,提高了训练质量,促进了训练工作有序开展

   学生管理方面:在学生管理工作中遵循中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学生的终发展服务。从校园文化建设、文明礼仪和法纪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加强学生管理,抓好教师、班主任、学生干部三支队伍建设,构建组织领导考核激励两个长效机制。

   财务管理方面:严格执行各项财务制度,严格执行预算和各项支付,在历年审计中没有突出问题。

   后勤管理方面:严格执行事业单位政府采购制度,所有采购项目由总务科统一负责,制定有严格的流程和制度。确立师生至上、服务第一的后勤服务宗旨,团结协作,齐抓共管,不断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加强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整洁优雅、和谐的校园环境。加强膳食管理,建立安全、公益性食堂。

   安全管理方面:根据上级要求,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由督查保卫科统一负责,宿管办、学生科、教务科、训练科、总务科等业务科室齐抓共管,消防安全、食品安全、学生人身安全等均未发生事故。

   科研管理方面:学校设立有科研医疗选材办公室,按照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要求,对重点队员进行全方位的生理生化指标监控。并对招收的运动班苗子进行各项指标测试。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类教学研究活动、发表教研论文。

   3.5德育工作情况

   学校每周举行升旗仪式,组织各班级学生轮流进行国旗下演讲,学校阶段性表彰和批评教育都在升旗仪式上进行。每年定期开展体育节、学生素质拓展、新团员宣誓、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学生军训等学校年度常规学生活动。经常开展消防安全、卫生防疫知识普及、法制教育活动、禁毒及网络安全宣传展示活动、课前党史小故事等。此外,结合传统节日组织团员青年参观市规划展览馆、革命烈士纪念馆,观看各类专题教育片、红色电影,使团员青年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了解革命先烈为祖国献身的革命故事,教育团员青年学习先烈大无畏精神,学习先进模范人物,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奋发有为,积极的投身到建设祖国的行列中来。开展“弘扬雷锋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创建文明校园”主题活动,培养学生养成乐于助人,勇于助人的优良品质。通过系列教育活动,创设良好的校园学习、生活环境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初步确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建设。

   3.6党建情况

   我校现设1个党支部,共有党员35人,其中在职党员16人,离退休人员19人。多年来,体育党支部坚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学习各项政策法律法规。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担当抓落实建功新时代等“两学一做”主题党建活动。把组织建设提升到价值导向层面、精神状态层面,党员干部进一步增强了党性观念,提高了党性修养,坚定了理想信念。立足学校工作实际,积极推进预防和惩治腐败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构建起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支部书记和校长每年都要带头走上讲台,为全体党员上党课,有效的推动了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

   四、校企合作

   4.1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因体育行业办学的特殊性,我校未开展校企合作事宜。

   4.2 学生实习情况

   因为体校办学的特殊性,学校没有统一组织实习,学生进行自主实习。学校中专一年级至三年级都开设有文化课和日常训练,准备参加当年高考,不强制学生进行实习,因此实习离校学生几乎没有。

   4.3集团化办学情况

    学校与襄阳四中实行“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没有集团化办学。

   4.4 赋能提质专项行动情况。包括1+X证书试点、参与座谈、调研、培训等。

    无。

   五、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学校承载着襄阳市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选拔、培养、输送的重要职能,先后培养输送了周秀华、郑显伟、王新乐、陈征、林洪、黄、黄秋爽、闫子贝、王宗源等一大批顶尖级运动员,为襄阳、湖北乃至国家争得了诸多荣誉,获世界三大赛前三名的12人次,获得亚洲级金牌26人次,获国家级金牌100余人次,有7人获“国家级运动健将”荣誉称号。在2020东京奥运会上,王宗源搭档谢思埸,以467.82分成绩获得跳水男子双人3米板金牌,之后夺得男子单人三米板银牌;闫子贝获得男女4×100米混合泳接力银牌;王子凤获得女子八人单桨有舵手比赛铜牌。为社会培养输送中小学体育教师、群体体育辅导员等体育专业人才5000多人,同时肩负着襄阳市青少年竞技体育竞赛的任务,每年代表襄阳市参加湖北省青少年锦标赛,湖北省中学生特色项目运动会和湖北省综合运动会(青少年类),为襄阳竞技体育、人才输送以及群众体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省十六运动会周期第一年注册运动员275人。在东京奥运会上我校输送培养的运动员获得1金2银1铜。在全国第十四届运动会上我校输送培养的运动员获得5金、3银、2铜; 2021年为省专业运动队输送了21名优秀运动员。现在省优秀运动队、省体校、省级单项体校等练机构集训120余人。

   六、举办者履责

   6.1经费

   我校人员经费主要来源于市财政拨款,因体校的特殊性,招生人数无法与普通中职学校相比,人员经费存在巨大缺口。运动训练方面的专项经费由市体育局彩票公益金提供,比较充足,能充分保障学生的训练比赛要求。

   6.2政策措施

   无特别说明。

七、特色创新

为了向国家选拔、培养、输送更多优秀的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学校尝试走体教结合之路,2001年与原襄樊四中、二十二中、襄城东街小学合并成立新的襄阳四中,并保留襄阳市体育运动学校的职能和牌子,实行体教结合、资源共享,形成“一套班子、两块牌子”的办学模式。通过省示范学校、省重点中学—襄阳四中的龙头作用带动普教与体育、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办学目标。

四校合并后选材网络不建自全,生源和运动员入学入籍等问题迎刃而解。通过“上挂下联,横向结合”的方式,不断建立、健全运动员选材网络,形成办学特色。一是向上挂靠,向省内外专业运动队、大专院校输送高水平运动员;二是向下延伸,为全面贯彻“从小抓起,系统训练”的业训方针,形成了“幼儿——小学——初中——高中(中专)”一条龙的训练体制,襄樊四中高中、初中、小学在校生达9000人,本校的生源可以就地选材就地培训,体教结合水到渠成。三是横向结合。高中部高中体育特长生生源丰富,但招生名额有限,我们充分利用襄樊四中的品牌效应,于2002年秋开始开办了体育高中班,为运动员的深造和就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八、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8.1主要问题:一是训练场馆老化,现代化的电教室和教学设备不足。我校训练课教学场馆陈旧、分散,有些项目的训练场所还不能完全满足训练需求。在文化课教学方面,教师结构年龄老化,无新鲜血液加入。二是学生文化课基础较差,文化课教学难度较大,文化教师教学成就感偏低。体校学生大多数属于基础教育的困难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基本处于被动学习状态,这无疑给教学带来了很大难度。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状态懒散,课堂互动差,甚至互动不起来。面对这样的学生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学情绪比较低落,教学激情难被激发,容易形成教好教坏都一样的心理状态,教学成就感偏低。三是学训矛盾突出,学生外训、集训、比赛都会影响文化课教学,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各运动队外训、集训、比赛的时间各不相同,学生耽误的课也不尽相同,所以,学生所学知识存在不同学科、不同内容、不同程度的断层现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四是招生困难,近年来,选择体育中专的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学校招生比较困难。

8.2改进措施:一是积极争取上级领导部门支持,筹集资金,改善训练和教学条件。积极向省、市级体育、教育行政部门汇报我校的实际情况,争取政策、资金方面的支持,彻底改变我校训练场馆、场地现状,改善文化课教学条件,引进高层次人才,为训练和教学提供有力保障。二是完善课程设置,为学生成才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市场调研,了解社会需求。结合学生学情,开设突出体校特点、有就业前景的专业课,使学生既能掌握知识,又能提高技能,为今后从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加强文化课教学,不断提高运动员文化素质,为他们终身发展服务。三是加强教练员、教师培训,为他们专业成长搭桥铺路。一方面,按照上级行政和教育业务主管部门要求,引领教师积极参加上级行政和业务主管部门组织的培训和教科研活动;另一方面,不断加强校本培训和常规管理,为教练、教师成长搭设平台,促使他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每天有收获,终身能受益。四是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拓宽学生就业渠道,积极向上级运动队输送优秀运动员,为中专招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